2、优化城市规划
按照低碳理念优化和深化城市规划,坚持采取组团推进的方式扩大城市规模,坚持把就业和生活等集束多功能的城市综合体作为城市开发的主要载体。规划建设低碳绿道网络,建“全互通”的“城市田园脉络”,实现“显山露水”的自然低碳景观。通过强调太阳能屋顶、太阳能路灯、立体花园、电动汽车站、绿色建筑、垃圾分类等低碳设施布局,建设可视化低碳城市。结合1号线轨道建设及轨道交通规划,配套建设低碳交通设施,强化慢行系统与公共轨道交通无缝接驳,提高步行及公交出行比例。明确环鄱阳湖生态低碳示范带、低碳经济产业带、城乡统筹发展带发展战略,综合规划赣江低碳三角洲。
3、开展教育培训
在政府部门、企业、社区和农村中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低碳教育培训活动,如专题讲座、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典型案例报告会或低碳技术交流会以及活动周、活动日、知识竞赛等。加大对公众的低碳知识普及和教育,编写各种低碳的科普读物和指导守则,将低碳理念和知识纳入全市基础教育内容,增强中小学生对气候变化知识的了解。
4、倡导低碳生活
政府率先垂范,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低碳消费观,提倡节俭理性的低碳生活,使公众从自己的生活习惯做起,控制或者注意个人的碳足迹,反对和限制高碳消费,使低碳生活逐步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积极引导合理选购、适度消费、简单生活等绿色消费理念成为社会时尚。构建低碳生活指数,评估低碳生活水平,完善配套设施,引导居民生活向低碳方式转型。支持各类服务组织、行业协会、学会等非赢利组织向全社会提供有针对性的低碳指导和服务,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和绿色消费,在全社会形成健康文明的低碳生活方式。
(六)创新体制机制,建立低碳技术支撑体系
1、创新体制机制
以开展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为契机,探索建立以政府引导、市场为主体的低碳城市发展体制机制,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节能减排减碳、低碳技术研发、碳汇培育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建立有利于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
2、建设低碳技术创新平台
创建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研发基地,建设国家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南昌市光伏技术研究中心和光伏产业工程中心,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加强江西低碳经济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
3、加快低碳技术人才引进和培养
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制定低碳技术人才培养规划,重点培养和引进领军人才,设立人才专项资金。加强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的交流,培养与开展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4、加快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低碳技术平台的作用,研发一批核心低碳技术。开展清洁能源、节能新技术、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研究。重点研究洁净煤技术、新一代生物燃料技术、碳捕捉和储存、无碳和低碳能源技术以及提高能效的相关技术。加强地区间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低碳技术转移,鼓励企业通过CDM项目获得更多的资金及技术支持。加强低碳技术成果转化,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提高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水平。
(七)低碳示范建设
1、打造四大低碳示范区域
结合全市产业特点和资源条件,重点布局南昌国家高新区低碳产业示范区、湾里区生态园林示范区、红谷滩新区(含扬子洲区域)生态人居与现代服务业示范区、进贤县军山湖低碳农业和生态旅游示范区等四个低碳发展示范区域。申报扬子洲为国家(江西)低碳经济特区,并展开低碳半岛概念规划及总体战略研究。
2、建设七个低碳示范基地
建设薄膜太阳能电池示范基地、LED绿色照明示范基地、新能源汽车示范基地、低碳建筑与设计示范基地、低碳创意产业示范基地、现代农业低碳示范基地和低碳生活设施(低碳住区、低碳校园、低碳医院、低碳街区、低碳停车场等)示范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