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市民体育健身保障水平处于西部城市前列。全市各级各类体育场地达到5000个以上,人均体育健身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以上。区(市)县基本建成“111”工程(一场、一馆、一池)的比例达到85%,全市社区和行政村体育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85%和60%,体育彩票公益金的50%用于全民健身活动,初步形成亲民、便民、利民的体育健身服务保障体系。60%以上的区(市)县建立“全民健身活动(指导)中心”。健康绿道体系基本建成。改善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无障碍条件,各类体育设施的开放率和利用率有较大提高。
(四)“运动成都”全民健身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推广和普及我市特色体育运动项目,着力推进市民天天羽毛球、广场健身、百万市民绿道(徒步)健身、特色农耕赛事等系列活动,棋类进基层系列活动,乡村趣味体育运动会、古镇全民健身活动、世界行走日等系列体育活动,青少年系列活动,妇女和家庭体育健身活动、残疾人轮椅健身操活动等。
(五)全民健身组织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建立健全市、区(市)县、街道(乡镇)三级全民健身组织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各级各类单项体育协会、行业体育协会及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学生、职工等人群体育协会及社会体育俱乐部建设。区(市)县社区(乡镇)体育(文体)指导中心(站)、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健身站(点)进一步发展。85%以上的城市街道、65%以上的农村乡镇建有体育指导组织,各乡镇、街道文体专干覆盖率达到100%。城市社区普遍建有体育健身广场站(点),5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有体育健身站(点)。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服务网络。
(六)全民健身指导和志愿服务队伍进一步发展。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数达到3万人以上,广泛组织各级体育协会工作者和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学校体育教师开展义务健身辅导,培育全民健身骨干,形成组织落实、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三级组织体系。
(七)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市民基本养成科学的体育健身行为。通过对市民进行日常体质测试,依据个人体质状况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增强全民健身的吸引 力,提高全民健身质量和水平,使参加体育健身的市民掌握1-2 项健身方法,人们的体育健身行为基本养成。
(八)推动全民健身服务业发展。制定和完善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全民健身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形成规范有序的体育健身休闲市场,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消费意愿明显增强,体育健身服务从业人员较大增加,培育和形成一批实力雄厚、技术力量强的体育健身服务企业和品牌,推进成都体育休闲业的发展。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