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文化建设是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凝聚力的关键因素,是市民提升现代文明素养的重要因素,是企业赢得市场的基本前提。必须把信用文化建设摆在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突出位置,让信用文化深入人心。
1.大力培育信用文化。做好信用理念和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提高全民信用意识;要让“信用”逐步走进学校、社区、企业,引导学生、市民、企业从点滴做起,从自身做起,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道德风尚,形成人人讲信用、守信用的文化环境。
2.着力培养信用人才。引导企业重视信用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推动企业信用管理水平提升;通过多种培训方式,不断推动信用管理人员水平的整体提高,推动不同层面的信用知识普及教育,从而提高社会各阶层对信用的认知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工作网络,明确工作职责
市信用办负责全市社会信用体系的组织、指导、协调、督查的日常工作;拟定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总体方案,审定各部门单项工作方案;建立相关信用管理制度,协调制订信用激励、惩戒、修复、退出措施,督促相关部门履行信用监管职责,组织推进社会信用产品的应用。
市公共信用信息中心负责建立和完善全市公共信用信息系统,统一全市信用采集、评级、披露标准,协调全市信用信息征信工作;负责全市公共信用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和管理;负责对评级报告数据的比对审核。
各成员单位和行业主管部门依照本部门职能负责制定本部门信用工作方案,切实履行行业信用监管职责,完善本部门行业信用数据库,及时、准确地提供行业信用信息;负责推进在行业管理中带头使用社会信用产品,组织推荐表彰本行业信用示范企业。
各县(市)、区信用主管部门按照市信用办的工作部署,结合本行政区域的特点,负责本行政区域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二)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出台扶持政策
财政部门根据市信用办和公共信用信息中心的工作职责、出台的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保障日常办公经费、专项活动经费、公共信用信息系统的建设经费和正常的运行、维护经费;对在信用体系建设初级阶段的信用产品或信用报告,通过专项资金补贴的形式,逐步培育市场需求。
市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本、风险投资进入信用服务市场,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以满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资金需要。
(三)加强信用人才培训,建设信用队伍
面向社会培养各级信用专业人才,重点解决行业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信用人才不足问题。选择具备条件的高校,开设信用管理专业,培养高层次信用专业人才。
(四)建立责任考核机制,推进建设进程
建立部门负责制。各级政府、各成员单位要深刻认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各部门要实行“一把手”责任制,明确工作部门,落实任务,制定措施,监督到位,确保按时保质完成任务。
建立协同推进制。由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牵头,市信用办、市监察局、市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共同组织协调,对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实施统一考核,并公布考核结果,对先进部门给予表彰,对落后部门给予通报批评。
附表:
“十二五”时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重点任务
名称
| 任务内容
| 任务说明
|
政府信用建设
| 推进科学民主
依法决策
| 加强对决策行为的监督。对超越法定权限,违反法定程序,严重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的决策行为,及时纠正并依法追究决策责任
|
创新公共
服务体制
| 坚持以人民群众关心的事项为出发点,建立健全各类服务载体功能,改进公共服务方式
|
开展公务员
信用培训活动
|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公务员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切实提升公务员信用意识和履职信用水平
|
健全政府机关诚信机制
| 结合“效能建设”等活动的开展,探索建立职能部门的信用考核机制和评价机制,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
推动部门信用信息公开
| 推行政务公开,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机制更好实行
|
健全行政
许可制度
| 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度、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和执法行为评议考核制度,健全行政问责和投诉受理制度
|
企业信用建设
| 宣传教育
| 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信用创建、宣传活动
|
信用培训
| 开展助理信用管理师培训,实施信用贯标培训,提高企业各类管理人员信用意识
|
实施信用
管理贯标
| 培育省级信用管理示范企业15家,省级贯标企业900家;培育市级贯标企业1000家
|
企业信用应用
| 进行企业信用管理咨询活动,帮助企业完善企业信用管理;引导企业运用信用产品
|
完善信用
担保体系
| 拓展信用担保业务,完善信用再担保业务体系
|
个人信用建设
| 个人信用
宣传教育
| 以诚信系列活动为载体,重点开展“诚信建设在社区”等活动
|
建设重点人群信用数据库
| 实现十大类重点人群信用信息的基本覆盖,实现职业信用信息的公示制度
|
开展重点人群信用培训
| 对重点人群开展信用培训,强化信用意识
|
探索个人
信用应用
| 在政府行政监管中,对企业法人、高管等重点人群探索应用个人信用档案或个人信用报告
|
行业信用建设
| 工程建设领域
| 以推进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为抓手,建设统一的项目信用信息公开平台
|
食品安全
| 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并逐渐推向所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探索建立“红黑榜”公示制度
|
商贸流通
| 建设商贸流通业企业信用评价机制、信用监管机制和信用信息查询机制;在零售、餐饮、社区商业等服务行业开展“十佳争先”信用管理创建活动
|
交通运输
| 推进全市货物运输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步伐,树立一批诚实守信、文明经营和优质服务的品牌企业
|
信用法规建设
| 信用管理体系建设法规
| 《无锡市社会习用管理条例》
|
信用信息征集管理办法
| 《无锡市企业信用信息征集管理办法》
《无锡市个人信用信息征集管理办法》
|
平台建设
管理制度
| 《无锡市联合征信数据平台建设和管理办法》
《无锡市信用服务机构管理办法》
|
信用监管
奖惩制度
| 分别制定信用信息综合运用管理办法、失信企业(个人)褒奖与惩戒制度
|
信用服务机构
| 制定信用行业行为公约,建立健全信用服务机构监管制度
|
信息共享交换系统建设
| 信用信息归集
| 扩展源数据,建立信息归集的长效与更新机制
|
信用信息应用
| 完善信用信息内容,推动信用信息在多个领域应用
|
信用信息分析
| 建立信用理论模型,分析和研究我市信用变化情况
|
信用信息共享
| 扩大信用信息共享范围,实现信用信息联动应用
|
信用信息公示
| 完善发布平台,分类公示失信信息和良好信息
|
信用服务业建设
| 培育主体
| 引进国内外信用服务机构,培育本地信用服务机构3-5家
|
引导需求
| 在相关评选活动中优先推介辅导创建企业;在政府公共管理中推介使用信用查询意见表和信用报告
|
规范行业
| 制订信用服务中介管理办法,强化对信用服务机构的监管
|
改善环境
| 研究出台信用服务机构扶持政策
|
信用文化建设
| 开展诚信宣传活动
| 开展“诚信兴商、诚信建企、诚信育人”等系列活动,集中举办“诚信宣传月”、“诚信活动周”等阶段性主题活动
|
开展信用
管理师培训
| 组织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创建信用示范企业等人员,接受系统培训与学习,从业人员资质认证
|
开展信用
课题研究
| 面向不同社会主体,广泛征集课题,开展调研,分析解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难点和瓶颈问题
|
发挥舆论
导向作用
| 形成有效的社会自律机制和道德评判机制,引导信用主体自觉维护市场经济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