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完善办事服务内容体系。要按照公众、企业等服务对象的需求,以行政服务事项为重点,社会服务资源为补充,梳理和整合服务项目,逐步建立公共服务分类目录体系。要充实和完善政府部门办事依据、条件、要求、过程、结果及公共企事业单位岗位职责、服务承诺、收费项目、工作规范、办事纪律、监督渠道等与业务办理流程相关的服务内容,深化和拓展办事指南、表格下载、网上咨询、网上申请、状态查询、结果反馈、监督投诉等在线服务事项。我市各级政府门户网站要有效聚合部门网站信息,打破政府部门界限,整合教育、医疗、社保、就业、住房、交通、证件办理、企业开办、资质认定等系统资源,设计办事服务框架,建立以自然人的生命周期、法人开业歇业的办事周期等为线索的办事栏目和便民服务窗口,针对不同服务对象,提供个性化、场景式的主题服务。
(二)不断提高办事服务水平。要按照“网站受理、后台办理、网站反馈”的模式,加快建设全市电子政务大厅,通过办事指引和页面链接提供“一站式”服务入口,为公众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要加强政府网站办事服务后台支撑系统建设,按照“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协同办理”、“一点受理、抄告相关、并联审批、限时反馈”等在线办理模式,深化和拓展全市行政审批通用软件等业务系统的应用。要加快行政审批通用软件和电子监察系统与各部门业务软件系统的接口开发,实现未进政务服务中心的各类行政审批和公共办事服务事项的网上办理和电子监察。要加强数据交换平台建设,实现跨县(区)、跨业务应用系统的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要整理、补充行政审批申请表格的示范文本,建立健全网上预审、在线咨询、在线办理、并联审批、网上监察、网上评议等运行机制,提高办事服务质量和水平。要在充实完善行政审批办事服务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强制以及其他行政执法事项的名称和职权依据,分步将梳理完成的行政权力事项在政府网站公开,探索建立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平台,促进行政权力依法、公开、规范、高效运行。
四、深化公众参与,广泛倾听社情民意
(一)加强互动交流栏目建设。要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严格审理,确保安全”的原则,合理设置公众参与栏目,不断丰富互动交流方式,为公众参与互动交流创造条件。要通过领导信箱、公众监督信箱等,接受公众建言献策和情况反映。要围绕政府重点工作和公众关注热点,积极开设在线访谈、热点解答、网上咨询等栏目,做好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要围绕政府重要决策和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开展网上调查、网上听证、网上评议等工作,征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为决策提供参考,提高科学民主决策水平。要增强栏目的互动功能,网上咨询、公众论坛、公众留言等栏目中的咨询、留言类问题,能及时答复的应尽快在线答复;调查类栏目要公开调查结果及运用情况;访谈类栏目要合理确定举办频次,提前公开工作计划,做好预告,引导公众积极参与。要充分考虑公众参与的便捷性和人性化,对一些公众参与度不高、互动性不强的栏目进行调整或整合,简化注册登记和填报程序,最大限度降低参与门槛,方便公众使用。
(二)切实做好领导信箱办理答复工作。要进一步健全领导信箱办理工作机制,明确信件受理、办理、答复等环节的运转流程和工作责任。要落实专人负责来信的日常处理工作,关系民生的重要信件或反映重大问题的信件要及时送本县(区)、本部门、本单位领导阅批,其他社情民意和建言献策类来信要采用摘要、简报等形式及时报领导参阅;对政策咨询类来信,要在认真答复的同时,进行归纳整理,选择公众关注度高的问题在政府网站相关栏目解惑答疑;对反映问题的来信,要认真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处理和回复;属于相关县(区)、部门、单位职责范围的信件,要及时转办,并跟踪做好催办、督办、答复工作。相关县(区)、部门、单位收到转办信件后,要及时办理并反馈办理结果,确因特殊情况在规定时限内不能办结的,要主动说明原因,并及时报告工作进展情况。要认真办理和答复群众来信,杜绝消极应付、敷衍了事的行为和作风,有效来信办理率要达到100%;答复语言要在规范、严谨的基础上努力做到通俗易懂,避免空话、套话;对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应在答复中附上具体承办部门名称和咨询电话,方便群众再次咨询;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涉及他人隐私、尊重来信人意愿的情况下,要挑选有代表性的信件进行公开答复。要抓好综合协调,对涉及多个部门办理的疑难事项,应及时协调研究,防止相互推诿。要加强监督检查,定期通报信件办理、答复情况。要依托电子政务外网,建立互联互通的领导信箱工作平台,实现领导信箱信件受理、办理、答复全流程的自动化和全市信件资源的大集中,提高整体联动功能和办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