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信息产业发展持续突破
“十一五”期间,浦东新区以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主的信息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继续保持全市领先地位。产业能级快速提升。电子信息制造业(包括集成电路、光电子、通信设备制造)2010年实现产值达2146.1亿元,同比增长39%,占上海市30.39%。集成电路344亿元,占上海市64%,已形成国内技术层级最高、产业链最完整的产业集群。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以“软件+服务+内容”为架构,在游戏软件、金融软件、部分嵌入式软件等方面实现全面突破,2010年实现收入达1380.2亿元,占上海市54.5%。优秀企业加快崛起。到2010年,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16家,占上海市51.67%,经营收入超亿元软件企业66家,占上海市42%,各项指标均居全市各区县之首。新兴领域日渐繁荣。以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异军突起,成为推动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其中物联网已初步形成包括芯片和模块制造、软件和系统集成、网络运营等在内的完整产业链,2010年获批“上海市物联网产业基地”;电子商务呈现总量大、产业链完整、业态模式超前的发展态势,2010年交易额达2800亿元,占全市60%以上,浦东新区成为国家工信部批准的“国家电子商务综合创新实践区”。产业基地蓬勃发展。在集成电路产业基地、软件产业基地等国家级和上海市级产业基地快速发展基础上,浦东软件园二期、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市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以及电信、移动、大唐等央企产业基地也实现快速发展,成为培育优秀企业、促进产业转型的重要阵地。
5、应用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十一五”期间,在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领导小组及新区推进电子政府建设联席会议的领导和协调下,浦东新区信息化环境进一步优化。制度规范更为完善。颁布了《浦东新区推进电子政府建设实施纲要》、《浦东新区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建立了信息安全测评、软件测评和IT审计制度。宣传推广更为到位。组织了信息化大型宣传展,举办了中国(上海)电子商务创新发展论坛、国际金融信息化论坛等大型专题论坛,积极和主流媒体合作宣传和推广新区信息化建设理念和最佳实践。技术培训更为专业。每年开展4-5次新技术、新领域信息化培训,并鼓励信息化专职人员参加信息主管、COBIT国际认证IT治理等职业资格培训,提高队伍专业水平。
(二)瓶颈问题
浦东新区“十一五”期间虽然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是作为我国开发开放的前沿阵地、作为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核心功能区,与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相比较,信息化作用的发挥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1、信息化核心价值认知度参差不齐
党的“十七大”已经明确将“信息化”紧列“工业化”之后成为国家发展的“五化路径”之一;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将“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列为重大任务之一,明确提出要 “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但是,少数单位对于“五化路径”和“两化融合”战略缺乏起码的认知,“纯技术论”、“纯工具论”、“纯部门论”仍有市场。同时,信息化集约建设和信息资源共享尚未形成有力保障,“信息孤岛”和“孤岛惯性”仍然存在,跨部门、跨领域、跨行业共享和协同难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2、信息化基础设施支撑力亟待提升
浦东新区的信息网络设施虽然比较发达,但区域发展并不均衡,“一百米末梢”和“无缝的无线覆盖”还存在“断点和盲区”;网络带宽也远远不够,尤其是感知体系等新兴基础设施尚未全面成为城市建设标准配置,城市光网、无线基站等主要网络建设因此而阻力重重,而且由于统筹机制不健全,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客观存在。
3、信息化产业发展竞争力喜忧参半
浦东新区的信息产业虽然已经超过上海市半壁江山,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但当前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仍然喜忧参半。具体表现在:产业在空间上高度集聚,但产业生态结构脆弱,产学研各类要素的内生关联性不高;创新企业星罗棋布,但龙头企业凤毛麟角;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但整机产品和本土品牌严重缺失;政府公共项目投资很大,但是对民族企业的技术和产品采购比例很小;新技术和新产品市场前景广阔,但应用领域的过多“标准”、“规范”严重制约试点示范应用和推广。
因此,有必要紧扣浦东新区实际,把握行业规律和发展趋势,逐步突破瓶颈问题,实现“智慧引领模式变革”的愿景目标。
二、趋势研判和愿景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