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智能城管升级工程,推动城市管理从“平面管理”向“立体管理”模式明显转变
以构建更为高效有序的城市管理模式为目标,依托物联网、云计算等应用理念和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理念及技术成果,在城市安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实现从“平面管理”向“立体管理”的转变。
实施“智慧感知”计划。深化城市管理网格化和精细化。在优化城市网格化管理体系的同时,广泛布局立体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的感知网络,特别是探索在尽可能多的城市基础设施(如交通信号灯、电灯杆等)上,附载以RFID技术、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等为核心的新型感知终端,全面、实时、准确获取城市运行的相关信息;按照一定规范,在不同建筑物上预置多种功能的传感系统。同时,按照城市建与管需要,形成“集中+分布”的信息资源存储和利用中心。
实施“智慧交通”计划,构建立体互动公共交通管理系统。完善“一总三子”综合交通管理系统,深化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FID等先进技术应用,结合气象、路况、车辆、人流量、位置、线路等信息资源的整合应用,形成“数据采集+综合调度(管理)+市民感知”的立体、互动的公共交通管理体系,实现道路交通精细化管理,改善车辆通行效率,提高交通流畅度,进而优化交通流量、优化市民出行体验。
实施“智慧生态”计划,形成多层多元的环境感知与生态保护网络。围绕“生态宜居浦东”建设目标,加强对绿化、湿地、气象、地质、海塘、水源、大气、噪声、废弃物等城市生态环境指标的实时监测,建设集迅速感知、智能处理、综合管理于一体的新型智能环保系统。结合供水、排水设施建设,加强管网设施实时监测、智能调度和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优化涉水信息采集机制,打通涉水部门信息互通渠道,建立安全、节约的智能给排水管理体系。
试点“智能电网”计划。以张江、临港地区智能电网建设为试点,加强电力、燃气、石油等能源管网的实时监测和调度分析,积极推进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民用与并网、局域网调度技术研发与应用,加快建设能源智能化管理系统。
实施“智慧平安”计划,提升城市安全防控水平。完善城市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积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公共安全、城市应急联动、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消防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深入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通过全面提升公安信息基础设施承载能级,加快公安资源整合,完善指挥通信、侦察破案和信息查询系统,进一步提升公共安全信息化水平。建设新区应急联动指挥平台,整合相关部门的应急联动监控与处置资源,提高预警指示、统筹分析和应急处置的能力。建立食品(药品)安全追溯系统,实现食品(药品)研制、生产、流通、食用(使用)等全程动态的质量监控及流向追踪。建设危险化学品在线监管和应急救援平台,全面落实“国家金安工程”要求,提高对企业事故预防、生产评估和处置救援的信息化水平,加强对高危生产行业的监管能力。建立覆盖全区的智能化电子巡逻治安防范平台,提高城市安全水平。
(3)社会事业亲民工程,推动教卫文体从“单一渠道”向“多维共存”明显转变
坚持以人为本、城乡一体、服务为先,重点加强教育、文化、卫生和社区等领域信息化建设,逐步形成新型的全方位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应用体系,全面提高教卫文领域的先进性和时代性。
实施“数字健康”计划,建立新型的卫生管理和医疗服务模式。提升卫生医疗信息公共服务能力,按照国家卫生部的统一部署,强化“医疗联合体”价值,着重推进以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应用、实时医疗影像等信息整合和共享为核心的数字健康工程,实现新区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全面整合和互联互通。建立集健康远程教育、医疗在线咨询、医疗健康信息分享、网上互动社区为一体的医疗健康服务平台,为居民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医疗信息服务。加快推进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和应用,整合各级医院业务流程和医疗信息资源,远程实时监测慢性病人和居家老人健康状况,实现网上远程诊断、专家会诊、在线检查等应用。加强疾病预防和疫情监控系统建设,有效应对和控制季节性、突发性、规模性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提高对重大或高危传染疾病的预测预警和控制能力。
实施“数字教育”计划,建立智慧型终身教育体系。整合各方教育资源,推进“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推广校园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教研、管理、家校互动中的创新应用。在中小学校开展“电子书包”试点,普及以智能终端为载体的“一机通”式的教学管理、生活管理、小额支付、信息查询的信息化服务与应用。构建和推广终身教育服务平台,积极推动以电视、手机、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终身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加快推动科普信息化,鼓励科研院所、社会企业提供科普资源共享服务,集成国内外现有科普图书音像等资源,并加以数字化和网络化,提升科学技术教育、传播和普及的效率和效益。
实施“数字文化”计划,拓展先进文化传播途径。创新浦东文化资源的管理和共享机制,加强公益性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提升浦东网络电视制播平台功能,加快文化作品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加快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能级,以新区图书馆为依托,建设网上图书馆和一批社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形成规模适当、布局合理、贴近居民的新型图书馆网络服务架构。探索建立浦东公共文化交流与服务机制,整合新区各种文化资源,通过网络建立面向国际的文化交流渠道,扩大浦东新区优秀文化的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