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塑造以离岸服务为特点的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创新实验区,围绕产业融合和先行先试,打造航运金融、离岸金融服务中心、期货保税交割交易中心、跨国公司全球结算中心,形成以国际产品第三方检测维修服务为核心、以离岸金融、研发外包、数据外包等为重点的离岸服务贸易产业集聚区。
--积极探索向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自由贸易园区发展,从中国国情和上海发展的具体条件出发,推进实现基于诚信管理和风险管理的高效监管机制和服务模式,逐步建设成为功能创新领先、增值服务发达、国际贸易便利、外汇管理宽松、区港运作贯通、物流监管便捷、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自由贸易园区。
(二)发展指标
“十二五”期间,以“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国际贸易示范区”、“临空经济发展先导区”建设为契机,上海综保区将扎实推进功能拓展和产业升级,确保实现区域经济较快增长,经济运行效益和质量持续提高,税收增长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单位工业产值能耗进一步降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全国各类开发区中保持领先水平。力争在发展效益上取得新成果,在产业规模上跨上新台阶,在功能创新上实现新突破。
1、发展效益取得新成果
“十二五”期间,上海综保区经济发展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预计到2015年,上海综保区企业经营总收入达到19000亿元,年均增长15%,比2010年翻一番;税务部门税收达到620亿元,年均增长15%;海关部门税收达到1200亿元,年均增长12%;单位工业产值能耗进一步降低到0.04吨标准煤/万元以内;单位土地面积税收产出率(税务部门税收)由16亿元/平方公里增加到22亿元/平方公里。
2、产业规模和能级跨上新台阶
“十二五”期间,贸易产业在新型国际贸易功能的推动下,“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优势将进一步提升。航运枢纽功能的完善和区港联动发展的深入,洋山保税港区、机场综合保税区大量新建仓储物业的建成使用,将为现代物流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航运产业也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工制造业通过不断提高科技研发能力、核心技术能力和生产服务能力,形成综保区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
预计到2015年,上海综保区进出口总额占全市比重由22%提升到25%,其中进口额占全市比重由33%提升到40%;集装箱吞吐量占上海港比重由86%提升到94%;外高桥保税区进出口额占全国保税区比重由47%提升到50%;商品销售额达到15800亿元,年均增长15%;物流企业经营收入达到5300亿元,年均增长10%;航运及航运服务收入达到1450亿元,年均增长20%;工业总产值达到890亿元,年均增长5%。
3、功能提升力争新突破
“十二五”期间,国际贸易、国际航运、保税物流、外贸口岸等功能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特别是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营运中心)、离岸贸易与服务贸易、融资租赁等创新功能的突破,将进一步扩大综保区的竞争优势和发展空间。
到2015年,上海综保区进出口总额达到1540亿美元,年均增长14%,其中进口额1230亿美元,年均增长15%;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000万标箱,年均增长4%;保税区进出区货值2900亿美元,年均增长15%;口岸外贸进出口货值12000亿美元,年均增长10%;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30家;新型国际贸易试点企业超过50家以上;融资租赁项目公司达到50家,形成80-100(架/艘)飞机船舶以及一批大型设备设施的租赁规模。
五、主要任务
实现上海综保区“十二五”发展目标,要围绕和把握以下重点,确保各项任务完成。
(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十二五”期间,上海综保区要以创新为动力,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三区三业一平台”的发展格局下,创新和培育服务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巩固和提升上海综保区服务产业发展的综合优势。在洋山保税港区、外高桥保税区和机场综合保税区“三区”内,围绕国际贸易、国际航运和高端先进制造业三大重点产业载体,将上海综保区发展打造成一个产业融合服务平台。
1、国际贸易产业
深化新型国际贸易试点工作,鼓励国际贸易模式多元化发展,推动发展离岸贸易、转口贸易、进出口贸易等新型国际贸易形式,形成新型国际贸易结算中心、定价中心、结算中心和销售中心。加快服务贸易发展,推动海关监管手段创新以适应服务贸易发展,在软件设计、研发外包、文化贸易等领域吸引企业入驻,大幅提升服务贸易在综保区贸易规模中的比重。
大力发展进出口贸易尤其是进口贸易,依托保税交易市场及专业市场的优势,推动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业务的发展,加快发展汽车、医疗器械、钟表、奢侈品等专业交易市场,扩大三大综合保税交易市场与一批专业交易市场的交易服务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