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港一体化运作是“三港三区”联动发展的关键机制。要推动逐步消除保税园区与(海、空)港口区域在管理体制、开发机制、监管模式等方面的割裂状态。推进形成“三港三区”内的港口(空港)、航运(空运)、物流和保税园区设施资源与服务资源的高度互补和全面协同。逐步理顺区港管理主体的协调机制,争取推动实现区港一体化管理。一是推动海关、检验检疫等监管部门打通口岸监管和保税监管之间的系统分离或信息隔离状态,探索建立区、港货物无障碍流动环境,实行区、港之间在货物仓储配送、中转运输、分拆集拼等物流流程环节的最大限度通畅。二是强化运输方式联动,提高集装箱海铁联运、海空联运的运作效率和服务能力。三是在区、港开发主体联动方面探索建立利益共享机制,营造低成本高效率的区、港之间货物移动服务体系,提升上海集装箱枢纽港整体服务竞争力水平。四是积极支持做好“一单两报”等上海口岸信息平台重点项目在“三港三区”创新试点和深化应用,建立适应“区港一体化”需求的区域性“一门式”通关服务中心。
3、聚焦产业空间拓展,推进建立综保区与周边区域的联动体制
综保区特殊的功能政策资源优势,对周边产业区发展具有良好的项目扩散、功能辐射、物流配套和市场支持等作用。同时,综保区在产业配套、生活设施、社区服务等方面对周边城区(街镇)和产业区发展具有很大的依存需求。“十二五”期间综保区要积极推动“区内区外”联动体制和机制的建立。一是统筹规划、加强产业联动。在市委、市政府和新区区委、区政府领导下,按照开发导向、高效便利、权责一致原则,确定综管委对周边联动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建设、投资促进等方面的协调管理责任,通过联动促进国际贸易、口岸物流、汽车制造、工程机械、航空零部件、船舶及海洋工程等全局性大产业链的加快形成。二是形成合力、注重联动实效。综保区范围的各开发主体、运作主体与联动区域内的开发主体通过建立深层次合作伙伴关系,在招商引资、土地利用、资本运作等方面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三是因地制宜、稳步扎实推进。根据周边区域开发成熟度等实际情况,联动工作按照成熟一块、联动一块原则,分步分阶段实施。针对不同联动区域和主体,建立灵活多样的联动机制,确保区域联动的实效。
(四)加强服务平台建设,提高综合服务水平
围绕产业发展和功能创新提升服务水平,建立体制机制合理顺畅、硬件软件配套完善的全方位、信息化、高效便捷的综合服务体系,积极推动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和商业配套建设,全面提高上海综保区服务水平。
1、加强行政管理体系建设,提升政府服务和监管便利化水平
深入推进行政管理法制化建设,全面提升政府服务和监管便利化水平: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网上审批平台,优化审批程序和流程,推广告知承诺和并联审批,减少审批事项和收费项目。二是大力推动政府开展规划设计、政策发布、服务咨询、研究交流等一门式服务,打造综合型、高层次服务平台和窗口。三是积极推动“大通关”建设,实现电子化监管,并争取海关、检验检疫等口岸部门的支持,全面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四是加大综合执法的力度,加强综合治理,建立有效的信息协调沟通机制,提升区域规范化管理水平。
2、完善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提升企业分类管理水平
明确重点企业名单,跟踪投资动向,深入了解企业需求,从而为企业的保税与非保税业务提供政策支持和便利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与海关、检验检疫以及金融服务机构等进行深入合作,建立企业问题协调解决机制,完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实施分类管理,采用以企业为单元的风险式管理模式,将有限的监管资源投入到管理风险高的企业上,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监管效率。根据企业诚信记录对企业进行分类,采取差别化管理措施,对高类别企业提供投融资、通关、检验检疫等多方面便利,而对诚信度低的企业则采取严密的监管措施。
3、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区域信息化水平
一是要加快基础信息平台的建设。推动形成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物联网基础设施网络;构建和优化基于标准化的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推动建设管理与服务有效结合的综合性公共信息平台。二是加快区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以高效透明为指导,推进建设科学高效的联网审批系统;推动区域各行政管理部门信息系统的整合,构建信息共享应用系统。三是要加快推进区域信息共享。充分发挥专业航运信息平台、金融信息港、贸易平台、人力资源信息平台等专业化信息平台的作用,特别要在航运物流、港航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发挥上海港航EDI中心及上海电子口岸平台的整合优势,形成港口、航运、物流等信息共享和应用体系。建设国际贸易信息网络服务平台,鼓励贸易电子商务企业、专业网络交易市场入驻保税区,探索建立门户式品牌或国际贸易交易服务虚拟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