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工程”培养人选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按照统一规划,认真总结个人成长经历,依据市教育局统一要求,结合学校和个人实际,开展“学校诊断”活动,探索所在学校今后的改革发展思路。
3.建立以“工程” 培养人选命名的工作室,促进其有效地开展管理、学习、帮携等活动,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4.“工程”培养人选分成若干协作组,各组按要求制订活动计划,以两个月为一个活动周期。
5.聘请专家讲学或委托高校进行理论培训。
6.组织读书活动。活动时间与工程培养周期相对应,周期内每年确定一个阅读主题,培养人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并组织读书交流活动。
第二阶段(2013年):研讨、专题,合作学习
1.根据“学校诊断”结果,以工作室为依托进行专题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2.选派“工程”培养人选到国内“名校”实地进行挂职学习。
3.以协作组为单位开展系列的教育管理专项活动。
第三阶段(2014年)展示、交流,中期考核
1.通过展览、专题讲座或报告会的形式,展示办学成绩和办学思想,交流在教育管理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每位培养人选在本市范围内举办或参加教育管理专题讲座或报告会至少1次。
2.“工程”培养人选根据个人培养规划,写出中期发展报告,参加中期考核。市教育局对“工程”培养人选进行教育管理业绩评估,并公示考核结果。
3.以协作组为单位开展系列的教育管理专项活动。
第四阶段(2015年):指导、带动,考察学习
1.确定1-2所农村学校为定点联系学校和实践基地,指导、带动联系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
2.参加换岗、挂职等跨校或跨区域交流活动,累计不少于3个月。
3.择优选派“工程”培养人选参加境外培训,可根据需要先自学,再委托高校进行外语听力和口语的培训。
4.组织专家考核组检查“工程”培养人选工作室和协作组的开展情况,进行评选表彰。
5.以协作组为单位开展系列的教育管理专项活动。
第五阶段(2016年):总结、推广,届满考核
1.汇集“工程”培养人选总结出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教育管理经验,通过专著出版等形式推广介绍。
2.“工程”培养人选根据个人培养规划撰写总结性发展报告和反映个人教育管理特色的实践论文,参加届满考核。市专家考核组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估,并组织“工程”培养人选进行教育管理策略及能力答辩。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