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探索打造精品体育旅游演艺节目。利用市场力量,充分整合水上运动场馆的资源优势,以水上、体操等体育元素及强大的创编力量,打造融合水上运动、歌舞、杂技、多媒体等为一体的、独特的体育旅游秀。
(三)推动体育、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融合互通
7.建设体育休闲旅游基地。利用郊区的体育运动训练基地、旅游度假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等,建设一批体育特色休闲旅游基地,如崇明自行车运动基地、佘山房车露营基地、青浦铁人三项运动基地等。结合黄浦江、苏州河以及淀山湖等水域资源和沿岸景观,打造摩托艇、游艇、龙舟等集运动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上海都市水上体育休闲旅游带。
8.推动体育场馆面向市民开放。持续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和学校体育场馆向市民开放,将大型体育场馆建设运营与全民健身、旅游开发紧密结合,提升场馆体育休闲旅游功能,使之成为集运动健身、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体育休闲旅游中心。着力将东方体育中心、F1赛车场等著名体育场馆开发成为旅游休闲和健身体验示范场馆。
9.建立和完善体育休闲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加大对体育休闲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在全市共建自行车道、休闲步道等体育休闲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共同建设、完善公共自行车体系。
10.共建体育与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利用遍布全市的旅游咨询、集散等体系为体育休闲旅游项目提供信息咨询、线路设计、交通集散、赛事订票等服务。
(四)大力营造有利于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社会和市场环境
11.扶持体育旅游的市场主体。引导、培育跨行业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的成长,重点扶持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体育经纪公司和体育旅游企业;鼓励成立单项或区域的体育旅游组织和团体,鼓励多方参与组建上海体育旅游促进中心,推动体育旅游朝着规范、有序、健康的方向持续发展。
12.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体育旅游。积极引进外资和民间资本,鼓励企业冠名、赞助、特需经营等多种形式, 引入PPP(长期合作协议)、BOT(特许权协议)等项目运作方式,吸纳社会各方力量,形成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所需的多元投融资机制,拓展体育旅游的发展空间,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多元发展的体育旅游新格局。
13.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组建体育旅游专家库,为体育旅游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持。充分调动和发挥体育旅游特色旅行社和体育经纪公司在体育旅游人才开发上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上海体育、旅游现有教育培训公共服务平台,将体育旅游内容纳入导游岗位培训体系,将东方体育中心等作为培养导游的实践基地。
四、促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