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在现有政府企业扶持资金的基础上,由区财政安排2亿元资金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加大试点区建设的投资力度,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主要用于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包括通过资金扶持、房租补贴、贷款贴息、市场开拓资助等方式支持服务业重点行业企业的发展;对服务业产业规划制定、课题研究、统计指标体系建设等基础性工作给予资金支持。(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负责)
2、探索成立服务业发展基金。成立市场化运作的服务业发展基金,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加入,发挥风险投资功能,支持成长型服务企业发展;政府出资参与服务业发展基金的组建,并强化政府对资金运作使用的导向作用,以支持区内重点产业项目,促进区重点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服务业企业的品牌化经营。(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区科委负责)
3、不断拓宽融资渠道。推进上市融资、信托基金、私募股权投资等融资模式,鼓励服务业企业通过各种方式上市融资;设立中小企业贷款信用担保平台,积极为具有实力和发展潜力的服务业企业予以融资担保。(区财政局、区金融办负责)
4、建立符合服务业发展的奖励措施。对引领性强、辐射面广、成长性好的总部型服务业企业,视其贡献度给予奖励;对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外籍企业高管,给予一定奖励,促进服务业高端人才的集聚。(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负责)
(三)创新政府管理体制,提高服务企业水平
1、加快推进政府服务资源的整合。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着力提高行政审批和办事效率,提高行政效能和透明度;以行政服务中心为平台,实行工商、税务、质检“三联动”审批发证措施服务,逐步建立网上并联审批“绿色通道”,实行一口受理,积极推行内外资并联审批实质性运行。(区审改办、区投资促进办负责)
2、积极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政府服务措施,深化“百人团队联系百家企业”制度,建立街道、镇、园区和区属重点企业联系与沟通的两级企业服务网络,增加服务企业信息的流动性、互通性,及时了解企业诉求和投资拓展意向,避免服务迟缓和过度服务弊端,落实服务企业各项措施。(区投资促进办负责)
(四)完善考核机制,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监管
1、加强对行业发展和重点项目的监测评估。加强对重点行业的监测、评估,按照试点方案对行业发展的要求,落实行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及时发现并积极破解行业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对重点园区、重点项目建设进展进行持续跟踪监测,确保重点项目按照时间节点顺利推进。(区商务委、区建设交通委负责)
2、建立部门目标责任考核体系。明确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主要成员的责任分工,细化分解部门年度目标和任务,目标完成情况直接纳入部门年度考核体系,作为部门年度工作考评的重要参考依据。考核成绩优秀的部门将给予一定奖励,对于目标任务未完成、考核成绩不合格的将给予通报批评并重点督查下一步工作发展。(区发展改革委负责)
(五)加快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完善服务业统计体系
1、开展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在人力资源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特色行业开展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积极引进标准化组织和机构;积极开展“标准化服务质量提升行动”,以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为手段,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为目的,争创本行业服务品牌。(区商务委、区质量技监局、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区科委负责)
2、建立健全科学的生产性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完善统计制度,改进统计方法,加强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单位、重点行业的统计工作;搞好抽样调查,为监测考核各地区、各行业发展水平与速度提供科学依据;推进统计信息化建设,加快建立区域经济数据库,形成有序的统计报表制度,定期为服务业的发展情况提供重要信息。(区发展改革委(统计局)负责)
附件1:闸北区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分解表
附件2:闸北区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保障措施分解表
闸北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1年5月
附件1
闸北区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分解表
目标和任务
| 项目
| 具体内容
| 进度安排
| 责任部门
|
|
一、制定产业规划计划,明确产业发展定位
| 1、制定发展总体规划
| (1)研究制定服务业综合改革总体规划,明确发展战略、发展目标以及发展布局,确定主要任务和举措。
| 2010年完成
| 区发展改革委
|
2、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 (1)制定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规划。
| 2010年完成
| 区发展改革委
|
(2)制定金融服务业发展规划。
| 2010年完成
| 区金融办
|
(3)制定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
| 2010年完成
| 区科委
|
(4)制定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
| 2010年完成
| 区科委
|
3、制定重点区域规划
| (1)制定苏河湾地区发展规划。
| 2010年完成
| 区规划土地管理局
|
(2)制定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发展规划。
| 2010年完成
| 区发展改革委
|
(3)制定市北高新技术服务业园区发展规划。
| 2010年完成
| 市北高新(集团)有限公司
|
(4)制定多媒体谷发展规划。
| 2010年完成
| 区科委、大宁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
(5)制定上海大学科技园区发展规划。
| 2010年完成
| 区科委
|
二、突破行业限制,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 4、积极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
| (1)大力吸引国际、国内知名人才服务机构落户闸北,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 每年推进
| 区商务委、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区投资促进办
|
(2)加强与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的沟通联系,降低人才派遣行业的市场准入标准,壮大人才派遣行业规模。
| 每年推进
| 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区工商分局、区商务委
|
(3)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内允许外方控股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注册。
| 每年推进
| 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区工商分局、区商务委
|
(4)探索设立BPO专区,开展国家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及人力资源派遣业务的先行先试工作。
| 每年推进
| 区商务委、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
(5)建立健全人力资源服务的行业管理模式,推动行业标准化建设。
| 每年推进
| 区质量技监局、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
5、培育发展金融服务业
| (1) 在恒丰路、天目西路沿线及苏河湾地区推动金融结算、后台服务、金融BPO等金融专业服务业发展。
| 每年推进
| 区金融办、苏河湾建设推进办公室
|
(2)打造金融后台服务专区。
| 每年推进
| 市北高新(集团)有限公司、区金融办
|
(3)积极推进金融信息平台建设。
| 每年推进
| 区金融办、区商务委
|
(4)吸引保险企业设立后台服务中心,设立保险客户服务中心。
| 每年推进
| 区金融办、区商务委
|
(5)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金融服务机构入驻。
| 每年推进
| 区商务委、区投资促进办
|
(6)积极发展金融中介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
| 每年推进
| 区金融办、区商务委
|
(7)鼓励金融产品和业务的创新。
| 每年推进
| 区金融办、区商务委
|
6、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
| (1)在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降低市场准入标准,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文化类信息服务业。
| 每年推进
| 区工商分局、区文化局
|
(2)重点发展国产基础软件、数字内容服务、云计算产业、信息服务外包等。
| 每年推进
| 区科委、区商务委、市北高新集团
|
(3)着力打造上海多媒体数字内容产业化基地、上海国产基础软件产业基地等信息服务产业专区。
| 2015年完成
| 区科委、区商务委
|
(4)着力推动上海云计算产业基地建设,努力建设亚太数据港、云计算展示中心等。
| 2015年完成
| 市北高新(集团)有限公司、区科委
|
7、创新发展科技服务业
| (1)积极推进开展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科技研发,推进电子信息等技术研究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化。
| 每年推进
| 区科委
|
(2)鼓励新能源技术和环保节能产品的应用推广。
| 每年推进
| 区商务委、区发展改革委
|
(3)充分发挥高校、电力科技、装备科技、数字媒体技术、铁路科技五大板块的科技创新优势,提高科技创新实力。
| 每年推进
| 区科委
|
(4)培育发展科学技术交流、科技项目代理服务、科技成果鉴定服务、高新技术创业服务、技术市场管理服务等科技服务业。
| 每年推进
| 区科委
|
(5)推进工业老厂房、老仓库的功能置换和结构调整,转型发展工业设计创意、时尚消费创意、文化传媒创意等产业。
| 每年推进
| 区商务委
|
三、坚持创新驱动,提高服务业的竞争实力
| 8、加大科技企业财政扶持力度
| (1)健全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资金扶持和信用担保制度。
| 每年推进
| 区财政局
|
(2)搭建多种形式的科技金融合作平台。
| 2015年完成
| 区财政局、区科委
|
(3)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联合金融机构为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
| 每年推进
| 区财政局、区科委
|
(4)鼓励创业投资机构投资技术创新型企业。
| 每年推进
| 区财政局、区科委
|
9、加快推进科技研发平台建设
| (1)充分发挥上大高新区技术转移中心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搭建科技交流合作的平台。
| 2012年完成
| 区科委
|
(2)加快构建区域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有效实现板块科技与区域中小科技企业的对接。
|
10、做好科技创业的服务工作
| (1)促进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构建以科技咨询、成果评估、技术交易为主要内容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 每年推进
| 区科委
|
(2)积极落实知识产权战略,广泛开展保护知识产权促进产业发展的知识培训。
|
(3)积极组织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申报。
|
11、加快科技创新重点项目建设
| (1)大力推进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上大科技园“二次创业”工程。
| 2015年完成
| 区科委
|
(2)加快推进上海新华文化创新科技园、上海3G媒体产业园、上海久合科技园等特色科技创新基地建设。
|
(3)不断引进和培育科技领军企业。
| 每年推进
| 区科委
|
四、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推进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 12、统筹区域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 (1)探索建立“资源共享、合作共赢”机制,鼓励市属企业参与区域开发和建设。
| 每年推进
| 区商务委、区规划土地管理局、区建设交通委
|
(2) 加强生产性服务业用地的土地储备及出让、闲置厂房仓库等的开发利用。
| 每年推进
| 区规划土地管理局、区建设交通委
|
(3)在符合区域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在不改变使用权人、土地用途条件下,支持适合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载体建设。
| 每年推进
| 区规划土地管理局、区商务委、区建设交通委
|
(4)统筹区域土地资源, 到2015年,计划土地储备面积约210公顷。
| 2015年完成
| 区规划土地管理局
|
13、加强厂房和楼宇资源整合使用
| (1)对区域内的商务楼宇进行梳理,构建全区性产业载体资源信息平台,对载体资源使用情况进行动态跟踪。
| 2011年完成
| 区投资促进办、区税收属地办
|
(2)强化商务楼宇、产业园区规划引导,提高现有楼宇和产业园区资源的利用效率。
| 每年推进
| 区商务委、区投资促进办、区规划土地管理局
|
14、继续深化推进税收属地工作
| (1) 加强税收管理,用足用好各种政策和资源,壮大税收体量。
| 每年推进
| 区税务分局
|
(2)提高政府留商扶商效能,坚持上门走访制度,为属地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
| 每年推进
| 区商务委、区投资促进办
|
(3)提高税属工作整体水平,实现全区新建商务楼宇入驻企业税收基本属地,进一步加强本区域内企业外迁管理工作。
| 每年推进
| 区税收属地办
|
五、以重点产业项目为
抓手,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 15、苏河湾高端商
务商业服务集聚区
| (1)苏河湾高端商业商务区:以高端商务、商业服务为主,构建苏河湾核心功能。以沿河第一界面和海宁路沿线为重点,加快形
态开发,建设一批高品质商务楼宇和标志性商业项目,加快完善高端商业、休闲、餐饮等配套设施。
| 每年推进
| 苏河湾建设推进办公室、区建设交通委、区
商务委
|
(2)苏河湾金融贸易区:大力发展以金融及衍生服务、商务商贸等产业为特色的总部经济、积极吸引专业性金融服务机构进驻
| 每年推进
| 苏河湾建设推进办公室、区金融办、区商务委、区投资促进办
|
(3)苏河湾文化创意区:在维护改造四行仓库等老建筑基础上赋予更多创意和文化商务灵魂,实施保护性开发,吸引国际知名的建筑设计、文化创意等企业进驻。
| 每年推进
| 苏河湾建设推进办公室、区商务委、区投资促进办
|
16、市北高新技术服务业园区
| (1)市北高新技术服务业园区办公楼宇竣工总量达70万平方米。
| 2012年完成
| 市北高新(集团)有限公司
|
(2)市北创新走廊:把握好张江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十二五”时期的新的战略定位,以市北高新园区为核心,建设好13平方公里的“市北创新走廊”,在股权激励、人才集聚、财税支持、金融服务、管理创新等方面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充分发挥好“创新驱动的先导作用、成果转化的引领作用、创新人才的集聚作用,新兴产业的策源作用”。
| 每年推进
| 区科委、市北高新(集团)有限公司
|
(3)国产基础软件基地:争取在三年内实现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中心、电子政务、街道社区信息化以及若干重点领域关键应用”的国产基础软件应用示范基本框架。
| 2012年完成
| 区科委、市北高新(集团)有限公司
|
(4)云计算基地:建设亚太云计算中心,推动云计算与国产基础软件的融合,支持研发国产的云操作系统、云中间件和云数据库等建设,到2015年,云计算产业累计总产值力争达到80亿元,培育1-2家年销售额超10亿元以上的云计算企业,引进2-3家销售额超5亿的云计算企业。
| 2015年完成
| 区科委、市北高新(集团)有限公司、区商务委
|
(5)云计算基地:完成3.5万平方米的数据中心建设,容量为5000个左右机柜,100000台服务器配置;建成国际运营商集聚区,配置定制房产7000平方米和定制数据中心5000平方米。
| 2012年完成
| 市北高新(集团)有限公司
|
(6)总部经济园:重点引进软件和信息服务、金融后台服务、服务外包、节能环保等产业龙头企业,形成集聚效应。争取到2015年末,引进20家具有总部经济特征的知名企业,园区经济贡献率占全区的比重达到20%。
| 2015年完成
| 市北高新(集团)有限公司
|
(7)龙软信息服务外包基地:以信息软件服务外包为重点,建成对日和对美的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出口聚集地。
| 2012年完成
| 区科委、彭浦镇
|
17、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
| (1)上海人才大厦着力形成人才市场配置系统、人事人才公共服务系统,人事人才信息服务系统、人才培训服务系统等服务功能,集聚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培训机构。
| 2015年完成
| 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区投资促进办
|
(2)建成上海人才培训、上海青年创业的集聚地,打造人才培训高地,使其成为上海市紧缺人才项目的孵化基地和一流培训资源的集散中心。
| 2015年完成
| 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区教育局、区商务委
|
18、多媒体谷
| (1) 加快推进园区产业载体建设。
| 2015年完成
| 区科委、大宁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
19、上海大学科技园区
| (1)上大高新区技术转移中心建立集技术供给与需求、技术发展趋势预测、技术知识、信息资源为一体的技术转化平台。
| 2015年完成
| 区科委、区商务委
|
(2)延长校区改造项目:完成总量26万平方米楼宇改造,打造信息技术研发中心、信息技术区、科技创业孵化基地、企业总部研发中心、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重点学科实验室等功能,积极培育大学生创业。
| 2015年完成
| 区科委、区商务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