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运输方兴未艾。改变传统运输模式,适应新的市场需求,依托三峡,滚装翻坝运输、集装箱及重件运输、过驳减载运输蓬勃发展。滚装翻坝运输达到40万辆/年的运量规模,有力地支持了三峡工程建设,确保了三峡航运畅通。集装箱运输突破6万标箱,比2005年增长5倍以上,重件运输突破300万吨规模,促进第三方物流快速崛起。长江中游航道过驳减载顺利实施,共转运货物819万吨、5.8万标箱,为畅通长江航运做出了重要贡献。公路快速货运势头强劲,城际快运成为物流业发展的新亮点,其时效性、准确性、安全性等特点被市场广泛认可,每年以30%以上速度增长,产值超过5000万元,快运企业随之迅速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市场竞争态势,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周到的服务。
交通经济量质同升。2010年底,全市道路运输完成客运量9018万人,旅客周转量44.9亿人公里,货运量7917万吨,货运周转量104.4亿吨公里,比“十五”末分别增长34%、34%、81%和284%,客、货运量分别占社会综合运输量的94%、84%。全市水路客运量基本持平,货运量完成1850万吨,周转量52.3亿吨公里,比“十五”末分别增长169%和115%,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港口吞吐能力达9143万吨,比“十五”末增长193%。2010年完成港口吞吐量3614万吨,比“十五”末增长50%。城市公交客运量达1.5亿人次,主营收入预计超过1.4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57%、70%。运输量大幅增长的同时,交通保障能力亦得到全面提高,在迎战冰雪灾害、抗震救灾、奥运安保等重大事件中得到集中体现,全行业涌现了以全国劳动模范王书凤为杰出代表的先进人物,行业形象得到全社会公认。
(三)现代型取代传统型,交通管理实现历史突破
管理手段逐步实现信息化。全面依靠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大幅提升行业管理水平。我市运政执法系统成为全省示范,行政管理OA系统全面启动,实现了无纸化办公,节约了办公成本,极大提高了办事效率。主城区大公交、长途客班车和危货运输车辆引入GPS调度系统,做到了“一键在手,全程了然”。出租车与110监控系统实现联动,运力调度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大大提高,已破获多起针对出租车的违法犯罪活动,大大降低了出租车行业的治安风险。
行政审批逐步实现便捷化。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全面实施,交通窗口在全市率先第一批整体进驻宜昌市行政服务中心,19类审批事项全部纳入中心统一监管。通过流程再造,缩短审批时限60%,在全市率先树立起廉政交通、阳光审批新形象。各行业管理单位的行政管理全面上网,政务公开、信息查询、网上办公、违规投诉等均可在网上完成,为社会提供了便捷服务。
行业管理逐步实现人性化。变“三铁”管理为“三贴”服务,“贴近项目、贴近一线、贴近群众”的行业管理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在出租车行业成立行业工会,让从业人员有了家的感觉。组建了出租车俱乐部,免费为出租车清洗座套,加强出租车从业人员之间的活动交流。在公交线路上开展“乘客流动之家”创建活动,全面树立公益行业形象。在传统水陆运输服务行业中广泛开展人在旅途、小红帽和航空式服务等活动,让乘客在出行中体验到社会的温暖和友爱。
应急体系逐步实现系统化。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先后制定了《三峡库区蓄水期间道路应急保畅通工作预案》、《宜昌长江公路大桥应急处置预案》等20余项应急预案,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预案管理体系。通过不断健全应急运力储备,完善了交通运输预警机制,形成了信息畅通、反应迅速、保障有力的应急运输保障体系,成功应对2008年年初雪灾、汶川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完成了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及世博会安保等重大活动的运输保障任务。把握安全生产规律,夯实安全生产基础,5年来安全生产始终处于可控状态,实现连续5年水上安全零事故目标。
(四)谋远型取代被动型,交通改革实现历史转型
全面实施交通机构改革。2010年2月1日,市交通运输局挂牌成立;同年8月28日,市交通物流发展局正式成立。各县市区交通运输局相继挂牌、成立物流发展机构。为迅速提高我市民航竞争力,研究制定了《宜昌市航线航班补贴办法》,扶持三峡机场做大做强。研究制定地方交通组织方案,积极应对宜万铁路开通,确保了宜昌东站等重点区域交通顺畅。重新调整交通职责配置、机构设置和人员结构,全面履行协调服务民航、铁路、邮政等综合运输职能,交通部门真正步入大交通格局的新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