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深化交通投资体制改革。建立打破“大包干”、取消超收分成、建立与事权相匹配、以“规划项目管理”为核心的投资运行新机制,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连创新高,不仅成功应对了金融危机,促进了扩内需政策的全面落实,更前瞻性地保证了燃油税改革后的全行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强化交通专项资金的财政监管,全面实行财政部门预算管理,资金拨付财政直达,从机制上保证了交通专项资金的安全高效运行。
顺利完成燃油税费改革。主动研判宏观形势,利用燃油税改革组建了交通物流发展机构,《三峡现代物流中心发展规划》正式出台,物流发展“无为而治、自然经济”成为历史。顺利撤销了二级公路收费站,将757名改革转岗人员,全部充实到物流、路政、养护工作一线,做到了人员转岗不下岗,既加强了行业管理,又确保了社会稳定。
探索推进企业重组改革。依托交运集团、宜港集团和公交集团等国有及控股交通企业,促进运输主体集约化、规模化,提高市场集中度,形成由优势企业为主导的市场格局。支持交运集团对县市区的客运公司进行收购,强化交运集团的长途客运主营业务;壮大公交公司和三峡运输集团合并后的新公交集团,强化公交集团的城乡公交运输业务;深化宜港集团和香港保华集团的合作,强化宜港集团的水陆货运业务。改革后运输企业效益明显增长,2009年宜昌交运集团在全省道路运输企业实现营运收入、利润两个第一,在中道协评出的全国运输企业100强中排名第26位。宜港集团获批成为全国4A级物流企业,填补了我市空白。
(五)集约型取代粗放型,交通发展实现历史升华
交通科技水平全面提升。在交通运输领域内,交通科技的支撑作用愈加明显,“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科技项目12项,其中8项获得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和省政府、市政府科技进步奖。高速公路ETC不停车自动收费系统全面启动,有效提高运输效率,促进节能减排。地理信息系统、交通设计软件等先进技术的开发应用提高了交通设计质量和水平。通过科技带头人制度、局管专家制度和突出贡献人才制度的建立,在全市交通运输领域培养出一大批精英人才。
绿色环保理念成功推广。神宜旅游公路成为全国科技环保示范路,其设计和建设经验在全市推广,“适用就是最好的、自然就是最美的、优质就是最省的”建设理念得到全面贯彻。双燃料汽车在城市公交和出租车中全面运行,低碳运输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安全、舒适、环保出行正在成为现实。
资源整合促进集约发展。在交通一体化的思想指导下,鼓励宜昌交运集团和宜昌公交集团,按照“龙头整合,城乡融合,定点定时,滚动延伸”的经营模式开通农村公交线路,高品质、低票价的公交服务让农民朋友享受到了现代交通成果。实行三峡专线旅游船舶和普通客船相分离,组建了三峡专线旅游服务中心。对宜昌水上旅游客运市场进行整顿,实行港站联营,统一客源组织,统一窗口售票,建立自律机制,协调鄂渝两省市实现了宜渝水上旅游客运规范化。率先在川江启动滚装运输经营资源整合,市场不规范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大力支持宜昌交运集团发挥道路运输主力军作用,对道路客运线路推行公车公营,宜汉双层豪华快巴成为国内道路运输一大亮点。
二、“十二五”时期全市交通事业发展的主要思路
(一)发展形势
1、区位:
立足湖北--宜昌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承接大武汉,带动鄂西南,是湖北加快发展、率先中部崛起的重要一极。
纵观长江--宜昌位于长江中上游结合部,水路距重庆、武汉600公里左右。两大都市一个是长江上游经济中心,一个是国际航运中心,水运的能源、环保优势,使长江黄金水道开发成为市场的必然选择,宜昌因三峡工程通航能力问题成为肩挑两大都市的支点,长江航运中转中心历史性地选择了宜昌,宜昌是湖北通则长江通的重要要素。
放眼全国--宜昌是三峡工程所在地,世界级工程的带动效应深刻影响着宜昌。以宜昌为圆心,1200公里范围内覆盖全国90%的大中城市。承东启西、接南纳北,以三峡为代表的优质旅游资源,使宜昌成为南来北往的聚集之地。每年向全国输送1000亿千瓦时的清洁能源,使宜昌成为中国的动力心脏。宜昌座拥三峡坝下第一港的区位,是西部物流陆路运距最短、水路运距最长、物流成本最低的陆转水节点,是新疆大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开发等对接长三角经济圈与长江大开发的重要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