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以产品企业的发展思路推动企业营销,实现由普通运输企业向优质品牌企业的转型。创建“宜昌交运”品牌体系,尽快在A股市场成功上市;以“交汇融通、运动永恒”作为企业的核心品牌,以“绿色旅途、情牵万里”作为企业的人文品牌,以“长江一号”作为企业在三峡旅游的形象品牌,使“宜昌交运”的知名度、美誉度逐渐上升,稳定并扩大消费群体和市场份额,力争在规划期内进入全国道路运输企业20强。打造“宜港物流”新兴品牌,以创建三峡区域综合实力最强的全程物流服务供应商和国家5A级物流企业为目标,树立三峡区域港口综合物流第一品牌的地位,通过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实现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进一步提升“乘客流动之家”的公交服务品牌,逐步拓展宜昌城市都市圈组团范围内的公共交通服务,提高出行分担率,向“公交都市、品质城市”方向跨越。
三是以现代企业的管理方法提升企业实力,实现由依赖运输收益为主的传统企业向提供全面供应链服务的现代企业转型。加快企业运输装备的更新提档,运用现代化手段对仓储、站场和普通运输设施进行更新改造,客运企业延伸服务环节,将过程运输、站点服务向运输信息、景区旅游、省际与县际运输相结合、旅游商品营销、港站投融资和邮轮经济方向发展;港口企业利用港口平台和货源优势,整合船舶和汽车运力,完善仓储、运输、装卸、包装、流通加工、中转、货代、报关、信息咨询、物流方案等全过程物流供应链功能,由装卸为主向装卸两端延伸,拓展港口增值业务,为客户提供物流外包整体服务,推动港口从传统的码头装卸向港口物流转变。拓展仓单质押和厂商银合作模式,规避资金、货权和市场等风险,实现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货主和银行的三方共赢,增加集团的利润空间。
鼓励知名企业参与合作。优化投资环境,提高准入条件,出台支持政策,吸引有实力的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宜昌,进入公路、港口、场站、物流等投资领域,支持发展宜昌交通事业。
探索多种建设经营模式。积极探索BOT、BT、地主港等建设和经营模式,在国有投资公司为平台的基础上,对投资大、效益好的交通项目以租赁、代建、合作等方式,寻求大型企业进驻经营,将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水平引入宜昌交通领域,实现共赢共荣。
4、深化改革构建大交通。
努力构建新体制下的综合交通新体系,全面履行协调服务民航、铁路、邮政三大新增职能,充分发挥综合运输管理部门在从业单位与政府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提高宏观形势分析和政策把握能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综合运输体系协调发展。
全面加强综合运输体系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提高各运输方式与城市经济社会的贡献率和协调度。加快市域综合运输体系与全国大交通的高效对接,推进区域、城乡交通一体化,提升宜昌在全国综合交通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科学制定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优化综合运输规划布局,加强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推进综合运输服务一体化,搭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高综合运输公共管理水平,着力提升运输效益和服务水平,加快构建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宜昌综合运输新体系。
高度重视综合运输体系节点建设,以港站为节点,通过公路、铁路延伸港口腹地范围,发展多式联运,促进各运输方式衔接顺畅,促进节点与口岸快速通关,提升综合交通对城市的总体服务水平。
推进基层邮政网点和站场设施的资源整合,探索建设土地利用率最高、管理和经营成本最低、服务功能更全面的新型乡镇综合交通服务站,逐步具备交通出行、票务服务、邮政储蓄、信函投递、小件快递等功能,成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综合性网点设施,实现乡镇交通综合服务的全功能和全覆盖。
(三)建设环保型交通
1、树立低碳理念,倡导绿色交通。
低碳交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要用低碳绿色交通理念改造交通运输系统,建设以人为本、体现社会公平、更加尊重多样化运输需求、引导低碳出行的交通运输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