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加强环境保护。实施工业污染全防全治,建立更加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和重污染企业退出机制,对造纸、发酵、化工等重点行业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全面完成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行业脱硫设施建设任务,加大重点工业行业氮氧化物防治和火电机组脱硝改造力度。以畜禽养殖污染、土壤污染、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治理为重点,有效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加大丹江口库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干渠沿线、淮河、唐河、白河等重点区域、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快推动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汇水范围内的乡镇全部建设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面完成产业集聚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任务。推行主要污染物总量预算管理制度,优化环境容量资源配置。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环境监测中心,建立健全与湖北十堰、陕西商洛跨区域的污染联防联控、跨界防治机制。
3.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加大对基本农田建设、土地整理和耕地开发支持力度。加强水资源综合管理,健全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实施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耗重点工程,强化节能监管。加快发展资源循环利用、节能服务和环保产业。大力淘汰落后产能,推行国内领先的能耗、物耗、水耗标准。鼓励省优势企业对南阳市矿产资源实施整装地质勘查,推动重要矿产资源整合,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质量和效益。加快淘汰县城分散供热燃煤锅炉,支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县(市)实行清洁燃料集中供热。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实施一批循环经济重大工程和项目,培育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企业,支持南阳市建设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推广使用节能环保建筑材料和设备。争创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文明示范市。
(二)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运用现代科技、物质装备和管理技术改造提升农业,以优质粮食和生态畜牧业为重点,以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和农业产业化集群为载体,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传统农业向绿色、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转变。
1.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快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选择一批百亩方、千亩方和万亩方,深入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土地整理工程、新增千亿斤粮食规划田间工程等项目建设,集中打造800万亩亩产超吨粮的高标准粮田。到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72亿公斤。
2.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皮南牛、牧原猪、乳业、禽业为重点,建设一批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打造全国优质安全畜产品基地。以有机茶叶、猕猴桃、食用菌、特色花卉、道地中药材、有机蔬菜等高效农业为重点,建设一批全国知名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支持社旗农区“三化”协调发展实验示范区、新野现代肉牛产业集群示范区、方城赵河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
3.建设农业产业化集群。按照“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要求,引导有条件的加工型龙头企业集聚发展,重点打造粮食、肉制品、乳品、果蔬、中药材、有机茶叶、林产品、苗木花卉、油脂、桑柞蚕、食用菌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集群。到2020年,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30个、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10个、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5个。
4.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农业合作经济和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种子工程,建设全国小麦、玉米、花生育种创新基地,支持南阳市国家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社旗县国家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新野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不断提高基层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农业市场信息监测预警等应用系统,建立完善市、县、乡三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农资及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强粮、棉、畜等大宗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建成一批大型综合农产品物流园区。
|